讀 清辯「般若燈論」與 宗喀巴之「菩提正道菩薩戒論」二論,般若燈論之造詣似乎與 無著之「順中論」立義大多無差,其「觀涅槃品」可與 安慧之「 大乘中觀釋論」參閱,另可再讀 提婆之「百論」、「廣百論本」與 護法之「大乘廣百論釋論」同品合讀; 清辯似乎亦破斥惡取空見之義,兩者之差可再深入;行門以「拜佛」、「憶佛念佛」為主,還是認為修學念念相續不斷之功夫最為貼切。
「常存飢渴求知,常存虛懷若愚。」
這個世間上,有許多事情等待著我們去學習與探索,當我們自認為已經足夠時,卻已經成為一種定局式的停止。
遇見許多人,你會發現到原來人們喜愛不斷的隨波逐流、隨波逐流,喜愛隱藏自身的陋習,來發揚自身的一切所「應有」的面目來看待這個世間,那麼,這是不是一種類比、比較上的執著?每一日都是生活在這世間上的最後一日,這個道理眾人皆知,但總要透過「瀕死經驗」的狀態裡,才會覺悟,知識上的學習不是學習,真實體會出生命本身所展露的四種真諦,亦即為「苦」、「集」、「滅」、「道」法,不斷的思維與觀察,猶若呼吸一般的自然與無所有之感,才能自在的活著,沒有慾望的標的、沒有爭鬥的追尋。
在普羅旺斯咖啡館點了杯冰拿鐵,獨自啜飲起來,享受孤獨的滋味與體驗,生活在這世間,得學會隨時面臨「無所有」的開始與終結;感恩每位周遭的善知識、惡知識,他們讓我學會了更多的佛法與了悟生命所該學習的是什麼。
由衷的,感恩他們。